-
麥裕良
教授級高級工程師(二級),研究生導師,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
現任廣東省科學院化工研究所黨委書記。長期從事功能高分子材料、精細化工等領域研究、應用開發與產業化,以及科研經營管理,重點研究方向包括: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設計、制備及其在生物醫用、新型顯示、5G通訊中的應用;生物基表面活性劑、稀土有機化合物的設計、合成與應用;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。共主持完成省部級科技計劃項目、重大專項等30多項,共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,授權發明專利68件;多數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,關鍵技術和產品性能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,并取得顯著經濟效益;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、三等獎3項,多件發明專利獲得全國發明展覽會獎。
-
黃淋佳
教授級高級工程師(二級)、碩士生導師、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
現任廣東省科學院化工研究所紀委書記。中國化工學會精細化工專業委員會、工業水處理專業委員會和日用化學品專業委員會委員,中國化學標準委員會水處理劑分會委員。廣東省化工學會常務理事,廣東省材料研究學會理事。廣東省化工學會精細化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。國家和省科學技術獎學科組評審專家,省市科技和技術咨詢專家庫專家。
-
龐浩
研究員,博士研究生導師
廣東省科學院化工研究所副所長,學術委員會主任。廣東省材料學會會員,廣東省企業自主創新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委員,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生物質能專業委員會委員。美國Brown University訪問學者。“佛山市創新領軍人才”,“禪城區十佳科技人物”。西華師范大學外聘教授。曾任天河區青聯委員、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客座教授。
-
王飛
教授級高級工程師,碩士研究生導師
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博士,現任廣東省科學院化工研究所副所長。廣東省工信廳和科技廳專家庫專家,廣東省禁化武履約專家。主要致力于精細化工領域的科研及成果轉化工作,開展綠色工藝評價、精細化學品制備、光催化和電催化技術應用等方向的研發工作,完成天然藥物有效成分人工合成、高值精細化學品制備、催化加氫、光催化降解與合成等研究課題。
-
欒安博
教授級高級工程師、碩士研究生導師、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
1986年畢業于中山大學,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,廣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,“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勞動模范”。主要從事新型功能材料、工業表面活性劑和殺菌防霉劑等領域的研究開發和應用。先后主持和參與了20多項省級重點研發、科技攻關項目研究,多項技術成果處于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。 先后發表學術論文28篇,授權專利11件;中國電力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,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項,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。
-
李偉浩
教授級高級工程師、碩士研究生導師
畢業于中山大學化學系化學專業,現任廣東省科學院化工研究所高分子材料中心主任,省市科技入庫專家。長期從事先進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改性技術研究,攻克多項高分子材料的功能與結構、阻燃和界面相容、納米材料表面修飾、催化聚合等共性關鍵技術,實現多項“卡脖子”核心技術的成果產業化,帶動了近百億相關產業;理論基礎扎實,具有較強的交叉學科研究能力,前后承擔和參與了十多項省級重點科研項目包括省部產學研項目、粵港關鍵領域攻關項目、省科技創新項目等,其中無鹵阻燃熱塑性彈性體材料、HPVC復合材料、5G基材用熱固性聚苯醚材料等技術成果成功孵化三家合資公司,累計獲得三億多的直接經濟效益;取得14件授權發明專利,發表學術論文23篇,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、三等獎1項;受聘為廣東工業大學、沈陽工業大學、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校外碩士導師。
-
曾煒
研究員、碩士研究生導師
2007年畢業于中山大學,獲博士學位。2007-2019年在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學系擔任research fellow,主要從事可穿戴能源轉換材料的研究工作。2019年11月起工作于廣東省科學院化工研究所,為廣東省科學院百人計劃B類引進人才,現任廣東省科學院化工研究所柔性傳感技術研究中心主任。現主要從事智能傳感、可穿戴能源采集及系統集成、柔性電池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工作。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、廣東省科學院建設國內一流研究機構行動專項、廣州市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等10余個項目。已在Advanced Materials,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, Energy &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期刊上發表論文40余篇,申請和授權20余件專利,出版國內外著作6部,引用次數超過3000余次。
-
趙一芳
博士、廣東省科學院“百人計劃D類人才”
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,隨后加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,瑞士蘇黎世大學訪問學者。2021年以廣東省科學院“百人計劃D類人才”進入廣東省科學院化工研究所,入選2022年廣州市科協“青年人才托舉工程”。近五年在Nature,Chem Soc Rev,J Am Chem Soc等學術期刊發表系列研究成果,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SCI論文7篇,一篇高被引。申請專利10余件。 研究領域圍繞金屬有機框架(MOFs)開展,主要包括構筑新型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及其衍生材料,開發這些材料在生物傳感、有害污染物移除、鋰硫電池、雙功能移除檢測材料等領域的應用,借助X射線衍射等表征手段對材料的構效關系進行深入研究,并通過與加工性能高的高分子材料復合,構筑便攜式移除或檢測器件等。
領軍人才及學科帶頭人